收视率破3%,市场份额超13%!《阵地》首播即爆,用文化抗战的新颖题材和戏骨们的精湛演技,给那些只会追逐流量的资方上了一课。
2025年9月16日晚,革命题材剧《阵地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拉开帷幕,立即掀起收视狂潮。据中国视听大数据(CVB)统计,该剧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高达3.059%,收视份额达到13.074%,强势登顶同时段收视榜首。
这部由钱林森编剧、高希希执导,冯绍峰、李晨、徐璐、王劲松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的作品,成为2025年首部首集收视即突破3%的革命剧。它不仅创造了收视奇迹,更以“文化抗战”这一创新题材,填补了同类影视创作与历史科普的双重空白。
收视奇迹,数据惊人
《阵地》的收视成绩令人瞩目。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3.059%、收视份额13.074%的数据,在当今碎片化的媒体环境中堪称奇迹。
这部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,还在腾讯视频、爱奇艺、咪咕视频三大平台同步上线,实现了台网联动的全覆盖播出模式。
收视率的背后是观众用遥控器做出的选择。《阵地》的成功,打破了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集的沉闷局面,证明了优质内容永远有市场的道理。
题材破冰,文化抗战新视角
《阵地》最突出的创新在于选择了“文化抗战”这一独特视角。在以往影视叙事中,文化抗战多作为武装抗战的陪衬,鲜有作品将其作为核心主题深入挖掘。
剧集通过《救亡日报》的诞生与发展,展现了文化抗战的三重核心价值:一是以思想共鸣凝聚抗战合力;二是以真相为刃,刺破日寇的谎言迷雾;三是在持久战中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。
剧中,周恩来同志在李克农、安娥陪同下秘密会见夏衍,敲定创办《救亡日报》的关键决策:任命郭沫若为社长、夏衍为总编辑,让这份报纸成为“克敌制胜的舆论武器”。
戏骨云集,王劲松再赌对
《阵地》的演员阵容堪称“戏骨天团”。王劲松在剧中饰演郭沫若,这是他的一次全新挑战。
王劲松的表演总是能给观众新的惊喜。在他身上,既能看到郭沫若的才华横溢、文人风骨,同时又有郭沫若人格底色中特有的犀利与强势,锋芒显露、无畏强权。
佟瑞欣饰演毛泽东,内敛却无法掩饰的锋芒,还有无时无刻不对国家与百姓生死存亡的担忧。没有刻意模仿,反而真的演出了厚重的历史味道,神形兼备。
刘劲饰演周恩来,老戏骨一出镜,观众的目光瞬间都聚集到他的脸上。特型演员的精准演绎,成为了剧集质量的重要保障。
此外,马晓伟饰演蒋介石,将伪善和圆滑拿捏得淋漓尽致;冯绍峰饰演夏衍;李晨饰演李克农,身份切换特别自然;王丽坤饰演安娥,既有才女的柔美,又有共产党员的坚定。
多线叙事,剧情张力十足
《阵地》采用了三条主线并进的叙事结构,让剧情充满张力。
文化抗战线中,夏衍、郭沫若他们用报纸、文学、艺术来凝聚民族力量;战场线里,南京沦陷、淞沪会战这些残酷场面穿插其中,让人觉得历史特别沉重;谍战线中,李克农的身份慢慢展开,他既是文化阵地的守护者,又要和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。
剧集开场就极具吸引力,导演用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由来,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1935年的上海。冯绍峰演的夏衍在排练室外热泪盈眶,然后推门和田汉、聂耳他们紧紧拥抱,那场面瞬间让人感受到了“文化抗战”的分量。
制作精良,细节抓人心
《阵地》在细节处理上极为用心。剧中有一些细节特别抓人心,比如《救亡日报》复刊的时候缺纸,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却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抗战的艰难。
还有那些“坚持抗战还是妥协”的抉择,像郭沫若在码头面对通缉时的从容,夏衍在抗争与安全之间的选择,都让故事更加精彩。
剧中的服装、化妆、道具也都十分考究,完美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风貌。从已经曝光的剧照来看,演员们的造型与历史人物相似度极高,展现了制作团队的用心程度。
口碑爆棚,观众评价高
《阵地》的口碑也同样出色。它既没有掉进“抗战神剧”的坑里,也没有搞那种枯燥的说教,而是靠独特的“文化抗战”视角,让观众短短两集就沉浸进去了,又是热血又是泪点的。
在宣传极为低调的前提下,首播收视率直逼破2,后续数据还有不少上升的空间,或许能成为今年首爆历史革命剧。
观众评价出奇一致:“是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”。许多观众表示:“果宁果宝还是一如既往的可爱,继续云养娃了”。还有家长自称经历过开学季,直呼:“编剧还是保守了”。
《阵地》的成功绝非偶然。它以“文化抗战”这一创新视角,打破了革命题材剧集的创作窠臼,用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。
这部戏骨云集、制作精良的作品,不仅为央视挣回了面子,更给了那些只认流量、不看质量的资方一记响亮耳光。王劲松这次又赌对了,而赢得的不仅是收视率,更是观众的口碑和尊重。
软件股票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